卫戍、警备、守备,表面上看这次词语的含义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用一个词去解释另外一个词,但是放在特定领域差一字意思就是千差万别。
在军事上设有卫戍区、警备区和守备区,这些不同名称的“区”区别就很大,它们的作用、级别和设立区域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卫戍区的作用是什么?又是什么级别?说起卫戍区,那可太有历史了,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军队组织,它主要担负的是国家首都的警卫和守备任务。
首都虽然同样是一个城市,但是由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拥有国家最高级别的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各种事务的管理与调度,首都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稳定,所以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城市有很大的区别。
正因为首都的重要性,很多国家以及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要设立类似卫戍区这样一个军事组织,加强对首都的保卫。
比如中国古代的禁军就是充当这一职责,像唐朝的十六卫,外国也有卫戍区,俄罗斯有莫斯科卫戍区、越南有河内卫戍区、印度有新德里卫戍区等等。
从敌对一方来讲,擒贼先擒王,攻击一个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都的保卫工作从来都是最重的。
辛亥***后,首都或中央政府所在地开始称卫戍司令部、卫戍总督府,卫戍一词开始在类似的军队组织中大量使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卫戍总督府,由一名总督进行管理,往上直接归大总统管辖。卫戍总督府负责统辖区域内所有的驻军、防卫和安全工作。
1919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京畿卫戍总司令部,后来***政府先后在南京、武汉和重庆设立卫戍总司令部。
南京临时政府
该司令部最高长官为总司令,同样直接归大总统领导,职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安全防卫,京畿地区安全防卫和重点建筑、目标的防卫,另一类是对灾害的救援和预防,和今天各国的消防队伍差不多。
***南昌起义后设立南昌卫戍司令部。
1932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设立瑞金卫戍司令部。
新中国成立前夕设立平津卫戍司令部,司令员为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兼任。
苏维埃临时政府
随后平津卫戍区改为京津卫戍区,1959年1月改设北京卫戍区。从这时起,卫戍司令部被卫戍区取代。
在历史上类似的军队组织称谓各式各样,进入二十世纪后基本就比较固定了,基本就是地名加上卫戍司令部或区。
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出现了不止一个卫戍区,这主要是由于西南部剿匪的需要,在云南设立滇南卫戍区和滇西卫戍区,两个卫戍区同属云南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卫戍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从兵团级降级为军级。
北京卫戍区主要作用是军事警卫,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
警备区的作用是什么?又是什么级别?警备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卫戍区降一级,在作用上有类似之处,卫戍区通常只有一个,因为一个国家首都只有一个,特殊情况下不止一个,但也不会太多。不过警备区的数量就多了,遍布于一个国家各个地区。
早在***时期在大中城市就设立了警备司令部,每个司令部的规模是不同的,由城市的规模而定,由当地的驻军担任或者抽调人员担任。
设立警备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大中城市的社会治安,保卫其安全,军队和警察的职责兼有。***抗战开始前后在大中城市都设立了警备司令部,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1949年初汤恩伯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从名字上看这个警备区面积很大,包括上海、浙江、南京等地,所辖部队也有数十万人,主要负责这一地区的防御。
汤恩伯
1932年***中央苏区闽赣边曾建立建黎泰警备区,也就是江西的黎川县和福建的泰宁县、建宁县,在司令员萧劲光的带领下,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共同配合红军作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陕甘宁边区设立绥德警备司令部,解放战争时期,在已经解放的中等以上城市设立警备区。在战争年代,社会秩序尚不稳定,敌人的渗透和破坏随时可能出现,设立警备区的意义更加凸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警备区,不仅是城市,战略要地也要设立警备区。大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地关乎国家安全,设立这些警备区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
到了五六十年代,国家先是在天津、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设立警备区,随后一些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以及重要城市可根据需要设立警备区。
上海警备区某连
到2012年7月,***在三个直辖市、二十七个省会城市、三个计划单列市和九个地级市有四十二个警备区。
虽然都是警备区,但是级别是不同的,三个直辖市的警备区为正军级单位,隶属于大军区建制,除去这三个警备区,其余三十九个警备区为师级单位,如长春警备区、广州警备区、青岛警备区等,隶属于省军区建制。
新一轮军改后,隶属于大军区建制的三个军级警备区隶属战区,师级警备区隶属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
历史上还有一个级别很高的警备区,那就是原旅大警备区,它的级别是兵团级,也是在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兵团级警备区,这个警备区由***兵团部改编组建,为了对应苏联驻军级别。
原旅大警备区
守备区的作用是什么?又是什么级别?卫戍区和警备区有一定相似之处,守备区则与前面两者的区别比较大,前两者的职责多与城市和社会有密切联系,有维护其秩序和稳定的作用,从军事层面保护城市安全。
而守备区坚守和设防的则是军事要地,而不再是人口聚集的城市,以国防安全为最主要目的。
通常守备区分为两类,一类是陆防守备区,一类是海防守备区,海防守备区又被称之为要塞区。
陆防守备区装备的反坦克火炮,并可在小范围内机动,海防守备区装备的是岸防火炮,并且在本防区之内坚守,这主要是由它们所面临的不同作战样式所决定的。
反坦克炮
守备区防区内会修筑永备工事,储备足够的物资,配备有强大的火力,有一定独立防御作战能力。
在中国,守备区出现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在浙江一带设立了温台守备区和宁波守备区。***第七战区曾设有海陆丰守备区和广阳守备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一些地区的防御,增强国家安全,相继设立了一些守备区,如1955年在海南岛设立了守备区。
1958年在沿海的很多地区都设立了守备区。设立一些沿海守备区后,1981年又在内陆要地设立陆防守备区,守备区的建设日趋完善。守备区的级别有高有低,级别高的守备区为军级和师级,级别低的守备区有团级。
再说说前面提到的要塞区,它是在海防和边防要地设立的军事组织,在遭遇威胁时它将最直接地面对外敌。要塞出现得比较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在险要和重要之地设立要塞做军事防御用途。
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在各个军区设了要塞网,若干要塞组成的要塞网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了一个大要塞。
随着世界的变化、人口增多、军事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在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在某个区域。面对可能入侵的外敌,世界各国都开始在边界地区修筑大量的要塞巩固边防,以此为依托进行防御战争。
比如中国的明朝设九边,在北部地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后来在这九个重镇基础上增加新镇,御敌于国门之外。
嘉峪关
到了近代要塞区建设开始由陆防向海防转变,分为海防要塞和江防要塞两种。
海防要塞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和海岸要塞,总之就是面向水域,以抵御水上之敌对沿海、沿江地区的威胁,同时也能以岸上火力控制一定水域,弥补海军力量。
清朝曾建立几十座炮台式要塞,驻守重兵,如虎门要塞、镇江要塞,设有提督衙门管辖这些要塞,这些要塞确实在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入侵中起到了不小的防御作用。
1927年***海军在沿海地区设立闽口要塞和厦门要塞,由于军事科技发展,当时的要塞不仅配有大口径岸防炮,还有鱼雷发射台。
虎门要塞上的大角山炮台
新中国成立后,在海防要地设置一些要塞区,下面管辖若干守备区和守备部队,1980年大部分要塞区陆续地改为守备区和守备师,如万山要塞区改为守备第11师。
要塞区和守备区是非常接近的,作用也是十分相似,都是担任要地防御,一些要塞区和守备区也名称也互换过。要塞区的级别在过去通常为军级单位,后来很多要塞区降级为师级单位。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