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亚明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分为工业产权和版权两大类。如今关于IP的讨论,更多集中在“版权”这一类别,文学、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等领域对其尤为关注。IP作为能够变现的创意价值,与“流量经济”的蓬勃发展紧密相关,艺术化、故事化、情感化的IP推广手段,往往可以将文化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催生出“IP经济”的新模式与新业态,在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我们进一步将IP概念与城市运营理念、城市运营三要素(产业、土地、资本)相结合进行考察,就形成了城市IP的概念。城市IP的生命力在于突显城市特质和优势,以新的视角和动能塑造城市影响力,带动产业落地、推动城市更新发展。
城市文化IP化: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成为产业
所谓城市IP,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的精神灵魂,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比如上海城市IP就应该是人们一提起上海就能产生的种种联想。城市IP追求的是城市与人更好的对话模式,打造城市IP的重点在于凸显其地域性,这是城市IP的根基;城市IP也离不开城市文化,只有富含城市故事、辉映城市文脉的城市IP,才能彰显城市的内涵和品位。
城市文化IP化是领略和感知城市性格的有趣路径,是分享和传播城市记忆的有效手段。城市文化的存在形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物质性城市文化可以是自然风光、特色产品、独特美食,也可以是优秀地标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等;非物质性城市文化包括地方人文历史、传统习俗、节庆活动、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等。针对以上两种形态,城市文化IP化的过程就是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到产业的过程,进而涵养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最终形成具备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城市文化IP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地进行创造,比如日本熊本县的地方吉祥物“熊本熊”。
熊本县虽然拥有阿苏火山等名胜,但和其他旅游发达区域相比,其经济基础、知名度、自然和文化资源都相对薄弱,游客也比较少。熊本县希望借助2011年九州新干线的通车,引导游客到当地旅游观光。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日本处于一个相当长的经济衰退期之中,日本政府施行的“观光立国”战略就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城市文化IP的打造可以看成是推动文旅深度发展的方向之一。IP打造投入成本比较少,往往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聚拢人气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熊本县委托知名剧作家小山薰堂和设计师水野学联手打造的“熊本熊”是一只憨态可掬的黑熊,脸颊有标志性的两朵腮红——黑色是熊本城的主色调,红色象征着熊本县“火之国”的称号和红色农产品。熊本熊还有熊本县营业部部长和幸福部部长的“人设”身份,在熊本市的百货商场里面有办公室(现为衍生品商店),定时与粉丝进行互动。熊本熊仅在出道的头两年(2011年至2013年)就创造了几十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熊本熊之所以能够迅速累积知名度,除了卡通形象与二次元的运作方式,还在于IP版权的开放。尽管IP版权属于熊本县,但只要有利于推广熊本县,商家都能获准免费使用熊本熊的形象,而粉丝个人出于喜爱而进行的非盈利行为也不会受到干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到熊本熊各式各样衍生品的原因。
聚焦三个维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IP
城市文化IP能够在新的维度聚集与融合城市发展要素,推动跨界的消费场所、文旅场景和市民生活空间的串联与互动,强化和提升城市文化服务设施的价值和效益,有效汇集城市生活中的活跃和创新驱动势能。城市文化IP需要从三个维度强化其特点:从地域维度突显个性、从时间维度强化创新、从接受维度引领传播。
从地域维度来看,在全球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趋势下,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培育在地文化的归属感尤为重要。城市文化IP联结了地缘、自然、人文等多重要素,并赋予城市空间以文化的属性与价值。通过打造个性鲜明、地域特色浓郁的IP,乃至层次结构合理的IP矩阵,就能实现资源与客流的汇集,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旅服务供应。
从时间维度来看,城市文化IP既需要关联起人们对过去文化的记忆与经验,也需要对城市文化传统进行当下文化语境的创新表达,以城市文化IP为核心和枢纽来连接历史、创造未来,是驱动城市创意文化网络的关键。
从接受维度来看,城市文化IP需要感性知觉上的亲和力和理性解读上的信息量,才能获得成功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从接受维度引领城市文化IP的传播,能够助力城市成为内容生产的有机体,促进城市品牌价值、审美体验与文旅溢价的不断提升。
上海城市文化是在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这使得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上海要打造城市文化IP,除了注重保护修复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还要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挖掘上海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意蕴。
上海的历史文化街区与生活方式,不仅传承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活风情,而且洋溢着时代气息和文化创意,比如四川北路一带的街区,这里有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的多伦路,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中华艺术大学旧址(左翼美术家联盟总部)、上海艺术剧社旧址、公啡咖啡馆、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则营造了“海派建筑博物馆”的街区景观。由于电影《酱园弄》的拍摄,四川北路附近的乍浦路也成了网红打卡点,复原了以胜利电影院为核心的富有年代感的上海美学风格,并引入馄饨店、茶楼、旗袍店等店铺,在满足影视拍摄需求的同时,为年轻人创造文旅、休闲消费场景。又比如在衡复地区举办的“复兴艺术节”,其原本的吉祥物“复兴猫”如今已经成为这一街区新的文化标识,艺术节期间,街区会出现很多白色猫的雕塑,由艺术家进行涂抹创作。
城市不是一次性的成品,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城市本身既是文化创意的客体,也是文化创意的主体,创意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文化IP的核心。城市级别IP的打造,意味着构建城市级的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开放性与创新性,既是上海城市文化与生俱来的鲜明特质,又是自成一体的独特品味与精神气质。
事实上,基建基础不仅为上海城市文化生态打造了架构良好的“硬实力”,而且也为城际文旅资源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以城市文化IP为抓手,充分利用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从文化体验的维度来串联起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自然风光、历史建筑、时尚二次元等,是文旅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的一种有益探索。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选择各种价格层次的丰富便捷的交通方式,花一个星期从上海一路玩到苏州,沿途大小站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个值得打卡的地方,有四季分明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有各具特色能够深入体验的生活方式,有类似濑户内海“直岛”那样值得探访的美术馆群,有类似“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那样精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有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有令人爱不释手的地域限定款纪念品,相信这不仅能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也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新于:21天前